古人一句寒窗十年,其中包含着无数的辛酸、不少的煎熬、熬夜苦读甚至是饮食起居的妥协。念书,考取功名,成官成才,耀宗耀祖是了不起之事啊。考到状元,板眼,甚至是探花的荣衔乃是何等大的盼望。念书被人看为,有前途、有才干,也是脱离困境最好的途径。
我国建国以来,政府视教育也如此。刚独立的新加坡贫困得很,但教育建起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年轻有为的劳工。至今教育也是每个国人的必经之路了。有人中途退学、有人荣获硕士文凭,有人完成基本教育便出外打工、有人年过二十也未到社会吸取经验。教育甚至成为了一种竞争,不少国人寒窗十七年毕业后找不着工作。难怪有人称毕业为失业。
我们的教育制度,目的失去了吗,达成了吗?盲目的苦读考取好成绩,夺取了不少青年在人生的方向感。今天你问一个成绩特优的孩子他的目标是啥,若他说:“我人生的目标是在A水准重考到好成绩。”,不要太惊讶但他并不是个孤立的案子。生活对一些年轻人仅仅就是学业而已。他们只懂得盲目的服从盲目的跟随,人生到什么阶段就把它做好从不为自给要什么有何理想而去安排。随波逐流的态度在现在的工作一族也能轻微的看到。
教育有在进步吗?比起从前的古人,我们国人对学习的态度是改善了还是退化了??
从前的人视教育为人生成功的一个途径。
而在一些国人眼中,成绩与成功竟成了对比。